月29日是著名翻譯家、作家、記者蕭乾先生誕辰95周年。面對太白文藝出版社隆重推出的十卷本《蕭乾翻譯全集》,參加出版座談會的學者就目前母語教育被忽視,職稱評定中對外語片面強調的現象,提出尖銳批評,認為這是導致我國外語翻譯人才青黃不接的主要原因。
目前,人們正為中國文學翻譯界面臨“青黃不接”而普遍感到焦慮。有報道說,上海最近舉辦了一次翻譯大賽,由于缺乏出色譯作,一等獎付闕,二等獎則由一位新加坡參賽者獲得。魯迅文學獎翻譯作品評選評委屠岸先生在出版座談會上講到,前幾屆魯迅文學獎翻譯作品評選中,都因缺乏出色的譯著而讓評委躊躇再三。的確,隨著一個個優秀的前輩翻譯家的故去,翻譯人才的“青黃不接”已經是冷冰冰的現實。
學者、作家李輝認為,在這種情況下,《蕭乾翻譯全集》的出版,無疑為關注翻譯現狀或試圖從事文學翻譯的人們,提供了可資研討、可資學習的機會。蕭乾先生集文學創作、翻譯、新聞寫作于一身,他在翻譯上的成就得益于其深厚的母語修養。1931年,早在大學期間,他負責編輯英文刊物《中國簡報》,就開始了漢譯英的工作,把魯迅、沈從文等人的作品翻譯介紹給外國讀者。20世紀三四十年代,他以小說創作和新聞寫作而著稱,同時他對英語文學的熟稔和研究在文化界也頗具影響。二戰期間,他在英國7年,曾進入劍橋大學攻讀研究生,課題就是研究西方現代派小說,因而他也是較早向國內介紹喬伊斯意識流小說的人。這樣的閱讀與研究經歷,成了他的文學修養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,是他從事文學創作的重要文化背景,也是他后來能夠成為一代文學翻譯大家必要的文化積累和修養準備。
李輝指出,今日,環顧四周,對外語能力的片面強調已到了令人啼笑皆非的地步。曾見報道,有的小學語文課,開始嘗試用英語教學,英語是學會了,但唐詩宋詞的意境呢?或許早已被消融于26個字母之中了。中學、大學里外語考試五花八門,選擇答案與電腦判卷,語法的正確與否變成了唯一的技術性苛求;更有甚者,大學畢業之后,參加工作的人仍無法擺脫外語考試的戲弄,不管你從事何種職業,也不管你的專業是否需要,職稱評定仍把外語成績作為必不可少的條件之一。真所謂,全民都為外語忙,惟有母語全忘了!由此看來,文學翻譯人才青黃不接并非翻譯界孤立的現象,而是我們的教育制度、職稱評定規則等諸多社會環境因素造成的。李輝呼吁,大學外語系招生,應把母語的寫作和理解能力作為重要的標準之一;大學生在外語學習之外,同時也應強調母語的提高與文學的寫作。他認為,沒有整個教育制度對母語的重視,不改變職稱評定的規則,就無法培養年輕一代乃至整個社會對母語的熱愛。長此以往,翻譯人才的日趨萎縮,文學翻譯的今非昔比,就會是必然的結果。
主要語種:英語翻譯 日語翻譯 韓語翻譯 法語翻譯 德語翻譯 俄語翻譯 西班牙語翻譯 意大利語翻譯
|